春夏的诗句,写景诗句,春的诗句1、春日迟迟春草绿,野棠开尽飘香玉。——李洞《绣岭宫词》2、午梦初回,卷帘尽放春愁去。——周晋《点绛唇·访牟存叟南漪钓隐》3、萧条庭院,又斜风细雨,重门须闭。——李清照《念奴娇·春情》4、芳树
古人描写荷花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菱叶萦波荷飐风,荷花深处小船通。——白居易《采莲曲》 2、晚风收暑,小池塘荷净。——刘光祖《洞仙歌·荷花》 3、曲港跳鱼,圆荷泻露,寂寞无人见。——苏轼《永遇乐·彭城夜宿燕子楼》 4、大唐造昌运,
描述荷花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荷露坠,翠烟轻,拨剌游鱼几处惊。——欧阳炯《渔父·风浩寒溪照胆明》 2、艳妆临水最相宜。——吴文英《醉桃源·芙蓉》 3、起徘徊、时有香气吹来,云藻乱,叶底游鱼动影。——刘光祖《洞仙歌·
描绘荷花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雨停荷芰逗浓香,岸边蝉噪垂杨。——阎选《临江仙·雨停荷芰逗浓香》 2、夕阳倒影射疏林,江边一带芙蓉老。——陈霆《踏莎行·晚景》 3、荷丝傍绕腕,菱角远牵衣。——萧纲《采莲曲》 4、茨茹荷叶认零星。
关于荷花盛开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绿池落尽红蕖却,荷叶犹开最小钱。——杨万里《秋凉晚步》2、一番荷芰生池沼,槛前风送馨香。——尹鹗《临江仙·一番荷芰生池沼》 3、意内称长短,终身荷圣情。——杜甫《端午日赐衣》 4、东望鞭芙缥缈,寒光如注。&md
有关荷花的诗句古诗,写景诗句,1、攀荷弄其珠,荡漾不成圆。——李白《折荷有赠》 2、微雨过,小荷翻。——苏轼《阮郎归·初夏》 3、骤雨过,似琼珠乱撒,打遍新荷。——元好问《骤雨打新荷》 4、一夜雨声凉到梦,万荷叶上送秋来。—&mda
关于描写初夏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曲阑凭遍思偏长。——叶小鸾《浣溪沙·初夏》 2、琴书倦,鹧鸪唤起南窗睡。——谢逸《千秋岁·咏夏景》 3、一霎荷塘过雨,明朝便是秋声。——项鸿祚《清平乐·池上纳凉》 4、河外孤城枕草莱
初夏时节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修竹畔,疏帘里。——谢逸《千秋岁·咏夏景》 2、宁知寸心里,蓄紫复含红!。——沈约《咏新荷应诏》 3、又恐被、秋风惊绿。——苏轼《贺新郎·夏景》 4、共粉泪,两簌簌。——苏
形容初夏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共粉泪,两簌簌。——苏轼《贺新郎·夏景》 2、误他双燕未归梁。——叶小鸾《浣溪沙·初夏》 3、曲阑凭遍思偏长。——叶小鸾《浣溪沙·初夏》 4、又恐被、秋风惊绿。—&mda
写夏景诗句,写景诗句,1、江南孟夏天,慈竹笋如编。——贾龠《孟夏》 2、石榴半吐红巾蹙。——苏轼《贺新郎·夏景》 3、共粉泪,两簌簌。——苏轼《贺新郎·夏景》 4、见荷花、被风吹。——蒋捷《燕归梁&
写景诗句大全,写景诗句,1、下有并根藕,上有并头莲。——乐府《青阳渡》 2、梅雨过,萍风起。——谢逸《千秋岁·咏夏景》 3、碧叶喜翻风,红英宜照日。——江洪《咏荷诗》 4、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。——王维《终南山》
夏天写景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荷花芳草垂杨渡。——刘将孙《踏莎行·闲游》 2、沈李浮瓜冰雪凉。——李重元《忆王孙·夏词》 3、风蒲猎猎小池塘。——李重元《忆王孙·夏词》 4、念彼荷戈士,穷年守边疆。—
描写盛开荷花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微雨过,小荷翻。——苏轼《阮郎归·初夏》 2、艳妆临水最相宜。——吴文英《醉桃源·芙蓉》 3、荷花芳草垂杨渡。——刘将孙《踏莎行·闲游》 4、棹动芙蓉落,船移白鹭飞。—&
描写荷花盛开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棹动芙蓉落,船移白鹭飞。——萧纲《采莲曲》 2、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——王维《山居秋暝》 3、茨茹荷叶认零星。——吴锡麒《临江仙·夜泊瓜洲》 4、牙床角簟藕花香。——苏庠《浣溪沙&m
描写初夏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见荷花、被风吹。——蒋捷《燕归梁·凤莲》 2、况复烦促倦,激烈思时康。——杜甫《夏夜叹》 3、误他双燕未归梁。——叶小鸾《浣溪沙·初夏》 4、曲阑凭遍思偏长。——叶小鸾《浣
荷花盛开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微雨过,小荷翻。——苏轼《阮郎归·初夏》 2、艳妆临水最相宜。——吴文英《醉桃源·芙蓉》 3、荷花芳草垂杨渡。——刘将孙《踏莎行·闲游》 4、棹动芙蓉落,船移白鹭飞。—&
关于月亮和荷花的诗句古诗,写景诗句,月亮的诗句1、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。——王维《竹里馆》 2、笛奏梅花曲,刀开明月环。——李白《从军行》 3、高楼当此夜,叹息未应闲。——李白《关山月》 4、畏落日月后,强欢歌与酒。——李白《长歌行》 5
关于初夏的诗句,写景诗句,1、春至花如锦,夏近叶成帷。——李爽《芳树》 2、微雨过,小荷翻。——苏轼《阮郎归·初夏》 3、又却是,风敲竹。——苏轼《贺新郎·夏景》 4、共粉泪,两簌簌。——苏轼《贺新郎&
古典优美抒情诗句,抒情诗句,1、共粉泪,两簌簌。——苏轼《贺新郎·夏景》 2、春草明年绿,王孙归不归?——王维《送别》 3、碧纱窗下水沈烟。——苏轼《阮郎归·初夏》 4、秀色掩今古,荷花羞玉颜。——李白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