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不以小恶掩大善,不以众短弃一长。
2、须知三绝韦编者,不是寻行数墨人。
3、人之进学在于思,思则能知是与非。
4、读书之法,在循序而渐进,熟读而精思。
5、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
6、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,却当兼看已读者。
7、大抵学问只有两途,致知力行而已。
8、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少懈,可谓远矣。
9、虚心顺理,学者当守此四字。
10、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。
11、不以一毫私利自蔽,不以一毫私欲自累。
12、举一而反三,闻一而知十。
13、渐渐向里寻那精英处。
14、节食以去病,节欲以延年。
15、读书之法,在循序渐进,熟读而精思。
16、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17、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,何谓无知?
18、为学,正如撑上水船,一篙不可放缓。
19、读而未晓则思,思而未晓则读。
20、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21、世路无如人欲险,几人到此误平生。
22、精于勤而荒于嬉;行成于思而毁于随。
23、心大则百物皆通,心小则百物皆病。
24、读书之法,莫贵于循序而致精。
25、生平所为,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。
26、即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
27、圣人之所以为圣也,只是好学下问。
28、读书之乐何处寻,数点梅花天地心。
29、圣人所说底话,光明正大。
30、少年易学老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
31、知之愈明,则行之愈笃;行之愈笃,则知之益明。
32、一心可以兴邦,一心可以丧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。
33、读书之法无它,惟是笃志虚心,反复详玩,为有功耳。
34、勤与俭,治生之道也,不勤则寡人,不俭则妄费。
35、唯能不为,是以可以有为,无所不为者,安能有所为耶。
36、学之之博,未若知之之要;知之之要,未若行之之实。
37、为政,不在于用一己之长,而贵于有以来天下之善。
38、读书之法无他,惟是笃志虚心,反复详玩,为有功耳。
39、才既难得,而又难知;则当博采,多而蓄之。
40、未得于前,则不敢求其后;未通乎此,则不敢志乎彼。
41、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,有疑者却要无疑,到这里方是长进。
42、为学之道,莫先于穷理;穷理之要,必先于读书。
43、闻道有蚤莫,行道有难易,然能自强不息,则其至一也。
44、读书譬如饮食,从容咀嚼,其味必长;大嚼大咽,终不知味也。
45、自古无不晓事底圣贤,亦无不通变底圣贤,亦无关门独望底圣贤。
46、读书无疑者,须教有疑,有疑者,却要无疑,到这里方是长进。
47、读书之法,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,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。
48、所谓共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,若说到透彻处,何止十年之功也。
49、书不记,熟读可记;义不精,细思可精。惟有志不立,直是无着力处。
50、举一而反三,闻一而知十,及学者用功之深,穷理之熟,然后能融会贯通,以至于此。
51、大抵为学,虽有聪明之资,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。既是迟钝之资,却做聪明底样功夫,如何得?
52、学者须先立志。今日所以悠悠者,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,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,此只是志不立。
53、读书,始读,未知有疑;其次,则渐渐有疑;中则节节是疑。过了这一番,疑渐渐释,以至融会贯通,都无所疑,方始是学。
54、凡读书,须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可牵强暗记,只是要多读数遍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
55、小有疑处,即便思索,思索不通,即置小册子,逐日抄记,以时省阅,俟归日逐一会理,切不可含糊护短,耻于咨问,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。
56、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
57、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,耸起精神,竖起筋骨,不要困,如有刀剑在后一般。就一段中须要透;击其首则尾应,击其尾则首应,方始是。不可按册子便在,掩了册子便忘。
58、为学读书,须是耐心,细意去理会,切不可粗心。为数重物,包裹在里面,无缘得见。必是今日去一重,又见得一重。明日又去一重,又见得一重。去尽皮,方见肉。去尽肉,方见骨。去尽骨,方见髓。